走在云南大理繁華的人民路、復興路、博愛路與洋人街上,遍布著酒吧、茶座、客棧、首飾店等沿街一路走去,店鋪門前的招租廣告也成了一道風景線。
“那個時候,人民路上沒多少人,包括白天,很多商鋪里也看不到什么人。開客棧、商鋪或炒房的,是最近兩年進來的。”旅居大理古城一年有余的獨立撰稿人姜北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為此,他曾撰文描述過彼時瘋狂的一幕:“他開著還沒來得及上牌的越野車,一連幾天時間,穿梭在大理古城的大街小巷。通常看到一棟合適的房子,二話不說走進門:你這房子賣嗎?多少錢?只要房主沒有提到‘不賣’兩個字,他很快就會從后備箱取出一個背包甩到桌子上,沒錯,整整一背包都是人民幣。”
然而,那些神秘客商爆炒帶來的,卻是一般租客們難以承受的高成本與低盈利,姜北樹認為,這里能夠真正盈利的客棧不足30%,“等一段時間后,這個泡沫必然會破裂”。
月租金直線上漲
在人民路下段有一家自行車租賃店,店主是上世紀80年代就來到大理古城的山東籍周師傅。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年前,我的店鋪月租金才七八百塊錢,但現在已漲到2000多塊錢了。”他指著斜對面一家藍莓經營店說,“兩年前這一片的月租金都差不多,現在人家的月租金更高,已漲到3000塊錢了。”
更加繁華的人民路中上段,月租金漲幅更為驚人。“人民路的小店鋪,兩三年前月租才幾百元,現在月租上萬元的很多。”姜北樹稱,“外地的神秘炒房客一般都是組團進來,會同一時間買下一大片商鋪”。
如今,大理古城的商業迎來第二輪繁榮,發展速度更遠勝第一輪。獨立觀察家馬知路曾撰文稱,2002年~2005年昆明世博會后的4年間,古城商業發展最為迅速,復興路臨街層的門面,銷售價格由20萬~30萬元/間,漲至50萬~100萬元/間,每平方米售價從幾千元一間漲至2萬~5萬元不等,門店月租金也從30元~50元/平方米漲至100元~200元/平方米。直到2006年后,古城商業才一度陷入低迷。
姜北樹表示,在大理古城,投資客房產轉手速度是非常快的,這個月剛拿下,下個月就轉出去了。由此,房東違約現象也頻頻發生。周師傅說,“這種情況很常見。除了客棧之外,大量的店鋪都沒有正規的合同,一般都是雙方立個收據,簽個字就行了。”
商業同質化與盈利之憂
神秘客商爆炒的后果,是租客們無法承受的高成本與低盈利,這些商業物業甚至還可能陷入“擊鼓傳花”式的惡性循環。
“這些店鋪的經營本身沒辦法保持盈利,像人民路一個月純收益在5000塊錢的店鋪已經非常少了,但月租金就要一萬多元。”姜北樹認為,如果店主經營不下去,就會有新的經營模式過來,比如像麗江一樣做一些工藝品,做一些迎合游客需求的商業,最終走向同質化。
據悉,2006年~2007年,大理古城過度重復的商業業態,令古城的租金略有下降。2008年,古城開始策劃商業洗牌,推出如紅龍井、九隆居、武廟會等高端商業街區。
3年前,來自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吳悅芳等研究者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新型商業街區大多是一體化的大盤,大規模的商業置換了低端舊式的業態,亦模糊了傳統和記憶。
對于如今的炒房熱,姜北樹表示,“大理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生活化,也是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在年輕人中有明顯的嬉皮士文化,在國內這么多古城中也是唯一的,有可識別的文化標志。”
不過,不少觀察人士也擔憂,在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大理那些“可識別”的東西或將迅速消失。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遺產局局長、大理市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楊政業表示,“在旅游的大趨勢下,同質化現象會產生。不過,我個人認為,大理的文化可能不會因部分炒房客的涌入而有所變化,雖然大理也進來了內地甚至港澳臺的人,但不會改變大理的主流文化,本土文化的生命力還是很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