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國有資產劃撥社保基金的討論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有專家建議劃撥30%~50%的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贊成者認為,該措施“一石二鳥”,是解決養老經費和國企管理的靈丹妙藥,但也有反對者對該措施的具體實施效果提出質疑。
筆者認為,以國有資產劃撥的方式解決社保基金當下的困境仍有待商榷。
首先,接受劃轉國有資產的“社保基金”主體有待明晰。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保基金實際上有兩個,一個是目前正面作戰、承擔全國社保任務的各地方的社會保障基金,它們每年支撐著社保醫療、養老等各種需要;另一個則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
這幾年以來討論的國有股劃轉對象,都是指理事會。理事會的性質是什么?它的資金是為誰儲備的?誰能用?什么情況下能用?它有沒有一個獨立運作的監督機制?這些問題現在都很難回答。
其次,把國有資產簡單劃撥到社保基金的方式欠妥。社保基金是全國人民的養病錢、保命錢、養老錢,是民生之基,是社會和人民的“棺材本兒”,這么重要的一筆資產,投入資本市場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盈利,不能承受任何風險。資本市場不能指望讓社保基金來起到穩定的作用,一旦有風吹草動,社保基金唯一要做和能做的就是立刻出逃。
而目前資本市場正面臨國有股減持全流通的壓力,國有資本應承擔穩定市場的責任,如果這些股份全部賣出,資本市場就徹底垮了,因此他們在關鍵時刻不能撤出。所以,從國有資本穩定市場的角度來看,將其大量劃撥到以追求安全為首要目的社保基金中,是不合適的。
第三,國有資本劃撥到社保基金能保值增值存在悖論。贊成該措施的人,其邏輯基礎是:只要國有資產脫離了政府部門的管理,無論由誰管理都能提高企業的質量、實現國資的保值增值。
筆者認為,這個邏輯基礎存在很大問題。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模式就是公有制加市場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雖從目前來看發展尚有桎梏,但很難說國有企業的管理就一定不如民營企業。今后,只要國有資本退到幕后做股東、企業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和產權結構的模式打造、職業經理人登上舞臺,那么國有和民營的區別無非是股東身份的差別,與管理水平沒有必然聯系。
第四,劃撥國有股權并不是對社保基金注資的合理方式。社保基金從屬性看實際上是一種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而國有股要實現的是資本運作收益。鑒于社保基金理事會至今還沒有明確的考核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一部分國有股權劃撥給它,如果股價跌了其就會聲稱是劃撥過去的股權質量不好,而漲了就是它運作得好,反而增加了監管和考核的難度。
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境,國有資本向社保領域傾斜、乃至大幅度注資勢在必行,但要注意三點:一是要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實現,主體鎖定在國資委、財政部和社保基金三者之間;二是每年規定一個固定劃撥比例,但只能以現金方式撥付,這樣國資委、匯金管理的國有股劃給社保基金多少錢一清二楚,經過管理運作,是否增值,指標清晰,有利于管理考核;三是一個大前提,即在做這一切之前,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必須公布其資產負債和發展情況。
(來源:鳳凰網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