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大投放已經失去了宏觀經濟增長模式支撐的土壤。同時,信貸大投放導致的資產質量風險始終是一大隱患。因此,依靠信貸資產盲目擴張之路已經越走越窄了。”
“銀行的高盈利可能只是階段性的,而且從未來改革方向來說,可以說是不可持續的。”談及坊間對銀行業“暴利”的議論,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1月12日在北京如是回應。
多年來銀行暴利備受詬病。幾組數據可以凸現銀行業暴利的程度:16家上市銀行利潤占去整個上市公司利潤一半,2012年1-9月2471家公司實現凈利潤1.49萬億元,16家上市銀實現凈利潤8127.67億元,16家上市銀行的業績占2471家公司業績的55%。2011年銀行業利潤占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總利潤的83%,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23%。2011年,中國銀行業利潤占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9.3%,幾乎是1/3,與2007年的4%相比增長25.3%。
相對于本世紀初期的銀行業特別是國有銀行嚴重虧損,被國際上警告“事實上已經破產”的狀況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按照常理說,銀行業作為企業,盈利越多、效益越好,國人應該越高興。然而,為何社會如此詬病呢?銀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樞紐的特殊企業,利潤過高甚至被指責為暴利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較大的,這種負面影響最終將殃及銀行業本身。
經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價值是一定的,實體經濟生產經營帶來的利潤總量就那么多,而銀行利潤大部分是通過貸款等來自實體經濟產生的利潤。銀行信貸資本拿走的過多,那么,實體企業必然剩余的就少。銀行暴利其實是從實體企業身上盤剝來的。如果實體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少,甚至虧損,最終停產倒閉。那么,銀行也將最終遭殃。銀行通過竭澤而漁、釜底抽薪式對企業抽血至死,最終銀行貸款也可能難以收回,形成不良貸款,出現信貸資金風險。實體經濟全面不景氣,銀行信貸風險最終要爆發。
銀行和企業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銀行如果過度損害實體企業的利益,那么,最終也將殃及自己、引火燒身。銀行這種暴利不但最終可能引發信貸資金風險,而且是不可持續的。
銀行暴利長期是依靠信貸資產擴張帶來的。過去幾年貸款維持在20%以上的高速增長,銀行利潤來源主要是放貸款帶來的利息收入產生的利潤。這種信貸資產的盲目擴張是在宏觀經濟大投資模式、大搞房地產背景下滋生的。而中國經濟正在轉變增長方式,大投資特別是政府主動的大投資已經不可持續并且弊端重重。信貸大投放已經失去了宏觀經濟增長模式支撐的土壤。同時,信貸大投放導致的資產質量風險始終是一大隱患。因此,依靠信貸資產盲目擴張之路已經越走越窄了。
信貸資產盲目擴張的動力還在于“半管制”狀態下的中國利率政策給銀行提供了較高的利差,造就了銀行的高盈利現象。但是,從去年開始央行兩次下調利率,已經明顯縮小了存貸款利差,同時,利率市場化已經如箭在弦、不得不發了。這將使得銀行存貸款利差大大縮小,銀行依靠高利差實現高利潤已經難以為繼、窮途末路了。
更大的威脅在于社會融資多元化趨勢,使得實體經濟過度依靠銀行貸款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過去銀行貸款是各類經濟體融資的主要渠道,而現在不再在銀行貸款“一棵樹上吊死人”了。2012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占比僅為52%,其他渠道融資比例上升到48%,其中,委托貸款增加1.28萬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29萬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2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2508億元。僅企業債券凈融資就占14.3%。全社會融資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了。另一股金融新生力量——電商金融正在強勁發展,銀行的危機正在慢慢走近。
(作者系財經評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