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李寧
四月份開始的超過400億元格力電器(000651.SZ)控股權轉讓,或將成為地方國有企業混改方案中最吸引市場關注與多方博弈的新案例。目前,這場大戲參與方已經傳出吸引了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京東)、制造業巨頭(富士康)以及投資大鱷(厚樸)的群雄逐鹿。
這場股權轉讓大戰中的核心關聯方珠海國資委、格力集團、格力電器以及董明珠個人,無疑將隨之改變。那么,對投資者而言,關鍵看點在哪?到底是資本市場上的狂歡幸事?亦或是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強勢領導人董明珠是否又能緊隨格力電器共進退?《投資者網》對此展開了多方問詢和了解。
炒短線與不確定性
4月8日,格力電器公告稱,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總股本15%的股票。
格力電器表示,本次轉讓價格不低于提示性公告日(2019年4月9日)前30個交易日的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最終轉讓價格以公開征集并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批復的結果為準。簡單計算,格力電器15%股權的轉讓價格超過400億元。
從4月初公布該方案至4月18日收盤,格力電器股價累積漲幅26%,收報59.50元,總市值3579.36億元。
對于被資本市場熱炒的格力電器,華泰證券分析師林寰宇給出了更好目標價。他表示,目前時間點格力電器具備較強估值提升潛力,如新進股東對業務協同有明顯改進,估值或進一步提升。目標價70.84元至80.96元/股,維持“買入”評級。
不過,也有深圳私募研究人士告訴《投資者網》:“投資者熱情固然重要,但格力的重組,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混改的力度大于以往,這一過程中需要設計不同方案與不同投資人接觸,加上國資系統審批,不太可能幾個月內就得以解決,意味著后續其實不確定因素很多。而且,一旦整合完畢,基本面上到底對投資者是好事?還是長期戰略層面存在不確定性?很難說。”
其實,持同樣不樂觀看法的大有人在。常年對家電行業深有研究的知名分析師劉步塵告訴《投資者網》:“格力電器此次股權轉讓,基本的前提國資委審批通過且有人接盤成功。但這個假設目前還有很大不確定性,股權能不能交易成功,還存在很大的問號。即便公告出來,也不見得國資委完全認同。”
劉步塵舉例,2018年格力集團要收購長園集團(600525.SH)20%的股權,但最后是珠海市國資委對此持否定意見,最終沒有成功。
董明珠的新挑戰
“其次,格力集團過去一直與格力電器關系微妙,有可能集團層面很可能對董明珠及利益一致人采取嚴格條件限定。而且,400億元資金對董明珠及任何企業都不是小數字,尤其董明珠只能在外部找合作,形成外部戰略投資者與董明珠一起接盤,或者是董明珠+多個戰略投資者。倘若如此的話,格力電器股權變更之后,還會存在內部管理上的不確定性,因為公司內部面臨的直接問題就是,董明珠能不能做董事長?以前董明珠面臨的是格力集團和國資委,而一旦戰略投資者進場后,董明珠未來面臨直接的沖突與矛盾就是他們了。”劉步塵說。
劉步塵還談到,格力電器一旦控股權易主之后,投資者對格力電器的擔憂會比之前嚴重。“過去至少有國資委政府層面支持,不會出現大問題,而一旦變成民營企業的話,董明珠的以往高調風格真的能讓投資人放心嗎?而且還失去了官方支持。”
事實上,關于格力電器、格力集團乃至于珠海市國資委之間的關系,多年來看,格力電器相對風格強勢,這一點已成為市場共識。
劉步塵指出,過去20年的時間,格力電器與格力集團是“母弱子強”關系,這意味著大股東格力集團集團一直活在格力電器的無限風光中,格力集團雖然是大股東,但對格力電器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與其沒有影響繼續下去的話,不如一刀兩斷,把大部分股權出讓,格力集團還能用這筆資金做其他業務。
國企混改新路徑
無論如何,這是一場中國頂尖企業超過400億元的控股權轉讓,尤其是制造業和個人知名度都頗高的格力電器與董明珠。從近年來國企混改的角度,也幾乎找不到像格力電器這樣市場化十足、個性鮮明的企業。
相對優質的資產,接盤俠自然不在少數。截至目前,包括阿里巴巴、京東、富士康、厚樸投資等都傳出接盤意愿。
阿里巴巴以及京東早前回應,該消息不實。富士康表示,不評論媒體及市場流言。資本大鱷厚樸投資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表現積極。《投資者網》近日多次撥打厚樸投資創始合伙人、董事長方風雷電話,但一直無人接聽。
雖然外界對此虎視眈眈,但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在接受《投資者網》電話時表示:“不清楚接盤對象,現在主要是國資委層面在負責,國資委出方案后,才能討論,目前不便對此發表意見。”
然而,望靖東也談到,管理團隊沒有能力接盤,管理團隊也沒有找外部戰略投資者去談。關于股權轉讓進展,《投資者網》還電話與短信聯系了格力電器市場部部長王文強,但截至4月18日下午18點,沒有收到相關回應。
珠海市國資委則表示,本次股權轉讓可能導致格力電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考慮到格力電器的行業地位、市值規模和市場影響,本次控股權轉讓也有望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一條新的路徑。(思維財經出品)
(責任編輯: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