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進入2018年年報的披露階段,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下簡稱“消金公司”)的業績情況和發展進度也將隨之“見光”。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15日,共有12家消費金融公司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盈利數據,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原銀監局批準北銀、錦程、中銀與捷信等四家消費金融公司后,2014年12月才再次開閘;興業消金、海爾消金在2014年12月底獲批開業,招聯消金、湖北消金、蘇寧消金、馬上消金、杭銀消金、盛銀消金也在2015年拿到開業批文。至今,第二批獲準開業的消金公司已完成2016―2018年三個完整經營年度。
從業績表現上可見,消金公司從2016年的嘗試建設,到2017年的扭虧,而2018年多數消金公司在放貸規模、營收上則表現為由快轉穩。中郵消費金融總經理余紅永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行業在經歷了‘跑馬圈地’式的快速發展后,進入了重新洗牌的下半場。”
作為消費金融行業的“正規軍”而言,股東背景和地域特色如何發揮?增長與風險之間如何平衡?嚴監管之下如何進行創新?上述問題正待解答。
凈利增速放緩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已披露的消金公司財務數據,凈利潤增速放緩的現象十分明顯。其中,招聯消費金融在2018年實現凈利潤12.53億元,同比2017年末的11.89億元增長5%,而這一增速2017年末為266.96%;馬上消費金融2018年的凈利潤增速則由2017年末的879.23%下降至38.6%。
對此,招聯消費金融在書面回復中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最主要的是外部經營環境變化帶來的各項成本顯著增加。保持業內相對低的定價,公司的余額規模和放款額相對更高、但營收卻相對更低的根本原因。”
非頭部消費金融也是如此。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自2016年2月獲批成立的晉商消金在今年年初,在其股東晉商銀行的招股書中也是首批營收數據。據晉商銀行招股書,按照晉商銀行40%持股比例測算,晉商消金2018年前三季度利潤為1.05億元,增速也由2017年末的451%下降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61.25%。
另外,2018年完成扭虧為盈的持牌消金公司—長銀五八消金,僅表現為小幅盈利,2018年末實現凈利潤0.11億元,2017年末為-0.81億元;幸福消金2018年末凈利潤尚為虧損狀態,不過虧損由2017年末的-0.36億元縮小至2018年末的0.13億元。
“爆發式增長在2018年消失了。”一位上市互金公司人士在采訪中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一年最明顯的就是監管。在P2P雷潮影響下,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都求穩發展,不擴張、少宣傳,幾乎業務都是按原有渠道自然生長。”
“運營成本和風控成本在不斷提高,企業盈利空間被壓縮。”在接任中郵消金總經理一職一年后,余紅永談及過去一年所面對的工作挑戰說道。中郵消金2018年末實現2.03億元,同比2017年末的0.68億元增長近2倍。
“近年來,在監管收緊、基數變化、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持牌機構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是合理趨勢。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消費金融的發展空間依然廣闊,紅利期仍在,業績增長可期。”余紅永表示。
考驗股東實力
2018年,國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至26家,廈門金美信消金獲準開業,另還有富銀、冀銀和易生華通等三家消費金融公司均已獲批籌建。在目前開業的23家持牌金融機構中19家為央企、國企或商業銀行控股,占總量9成以上,整個行業以“銀行系”為主。
而在“非銀行系”也有著獨特的股東優勢,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華融旗下的華融消金、民營電商“巨頭”蘇寧旗下的蘇寧消金、老牌實業體系海爾旗下的海爾消金,以及唯一一家純外資機構—捷信消金。
在股東背景帶來的優勢上,余紅永向時代周報記者坦承:“中郵設立了16個省級營銷中心,依托郵政郵儲的資源優勢,探索建立了協調、開放、共贏的協同發展模式。此外,在風控技術上擁有的‘先天優勢’,也是借力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新加坡星展銀行兩大股東的技術與經驗。”
股東背景對消金公司的影響不僅在渠道和技術上,從商業模式上看也呈現為不同類型,第一類是以線下渠道為主,如依賴成都銀行220家分支機構走線下渠道的錦程消金,在蘇寧、迪信通等大型連鎖企業設立合作門店的捷信消金;第二類為主打O2O模式,如海爾消金、蘇寧消金;第三類則是線上渠道為主并定位在互聯網公司,如招聯消金、馬上消金。
“基本上把能力構建始終放在第一位上,把規模放在順其自然的心態上。目前來看,馬上消金的能力與業務的發展還是適配的。”馬上消金首席執行官趙國慶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中表示。
上述上市互金公司人士認為:“在區域銀行體系內的消金公司的劣勢也很明顯,地域屬性強烈,而本身股東背景的科技基因較弱。”實際上,時代周報記者還注意到,杭銀、晉商、長銀等消金公司至目前仍處于區域性和傳統銀行渠道的發展中,同時還存在線上網站僅供預約、咨詢,業務辦理仍轉移至線下網點。
不同的背景和模式之下,短短三年的發展就已出現行業業績的明顯分化。2018年末,持牌消金公司盈利排行榜前三分別為捷信消金、招聯消金、馬上消金,凈利潤分別是13.96億元、12.53億元和8億元。
捷信消金在2018年9月末的業務已覆蓋全國312個城市,銷售點數量為25.33萬個,較2017年末的23萬個增長10.13%。
監管劃出邊界
艾瑞咨詢《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報告》顯示,從放款規模來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場占有量約為10%,消費金融放貸主力仍然是以電商、P2P、消費分期平臺、銀行等為主。而在“141號文”發布后,非持牌機構的擴張遭到約束,持牌機構開始凸顯,但在監管之下的突破也并不容易。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共有5家持牌消費金融收到監管部門的罰單,累計處罰金額達到1189萬元。其中,馬上消金因違反《征信業管理條例》與《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中郵消費金融因業務涉嫌違規被罰。
湖北消金則是因通過券商非公開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專項計劃進行融資,湖北監管局以“違反規定從事未經批準的業務活動”為由進行處罰;杭銀消金是因“信貸管理不審慎并形成風險”,同時監管部門也對杭銀消費風險主管處以警告處分,這也是持牌消金公司首次追責到人。
2018年,共有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收到了7張罰單,其中還體現出銀監部門和央行共同監管的特性。
“在消費金融行業不斷成長和規范的過程中,問題和風險始終存在。”余紅永在采訪中說道,“監管政策的不斷深化加強,消費金融行業將會兩極分化,不合規的平臺將會逐步退出市場,合規平臺將迎來更多機會。”
對于行業監管從嚴的趨勢,趙國慶在采訪中也持有相同態度。他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嚴監管下,簡單粗暴的跑馬圈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市場回歸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頭借貸和借新還舊將被強約束,整體市場將縮減20%,消金行業的發展也將進入比拼核心競爭力的時代。”
除此之外,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管也被提上日常事項。《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規定“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0%”。去年1月至今,共有11家消費金融公司進行了12期增資事件,目前26家持牌消金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總規模合計約為364億元。
今年1月至今,就有長銀五八、招聯消金、幸福消金、興業消金的增資事宜獲批,注冊資本分別由3億元變更至9億元、由28.6億元增加至約38.7億元、由3億元增加至6.37億元、由12億元變更為19億元。
“增資活動相關工作已全部完成,本次增資后,招聯的注冊資本規模在業內繼續處于第一梯隊,與公司的行業地位、業務增速相匹配,可支持公司貸款業務持續穩健地發展。”招聯消金在書面回復中表示。
海爾消金也在采訪中稱:“股東同比例搶入增資,體現了股東對公司的信心以及對公司發展模式的認可,公司資產規模繼續保持合理增速。”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過去的一年里,持牌消金公司在融資方面有了明顯突破。據銀行業同業拆借中心數據,目前7家持牌消金公司獲得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并有5家完成ABS產品的發行。其中,捷信消金共計發行10單,累計募資248億元;中銀消金、錦程消金、興業消金、湖北消金分別發行4單、2單、1單、1單,分別累計募資62億元、9.5億元、19億元和6億元。
創新步步為營
“嚴監管并不代表著我們不允許創新。”河北金融學院教授趙永新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部門也鼓勵金融創新,正因為如此,我國在移動支付、消費金融等互金行業才能有較快的發展。”
“新增客戶的獲客成本增加、在銀行壓縮同業規模情況下的資金成本上升、低利率競爭產品等情況是目前消費金融公司面臨的普遍問題,如何突破,是各家持牌消金公司的首要任務。”上述上市互金公司人士就目前持牌消金公司遇到的困境如是向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目前來看,2019年的發展規劃極為重要。招聯消金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2019年將圍繞消費金融主業,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不斷提高產品設計能力、風險控制能力、IT支撐能力等核心能力,完善購物、旅游、教育、裝修等消費場景。”
海爾消金則將重點放在了場景上,其有關人士回復稱:“堅信場景金融是將消費金融服務提供給有需要的人的最佳途徑,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教育、醫美和出行場景,我們還會繼續朝做深做廣做透的方向上去經營。”
另外,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晉商消金在2018年初便在尋求場景、評級AA以上的企業成為其新股東。晉商消金董辦人士曾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我們正在遴選股東,新光控股只是其中一家,新增股東是哪一家、會不會是新光、增資多少都還未定。”近期記者聯系晉商消金了解增資情況,對方則表示“不予置評”。
“消費金融公司在選擇場景合作方時主要看股東方、門店資源、盈利情況。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一般在合作方的選擇上是非常謹慎的,2018年已看到很多這樣的合作。” 麻袋理財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消金行業未來將如何發展?趙國慶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從行業空間來看,消費金融行業在未來的3―10年,將會出現一批千億級的公司。”
(責任編輯:關婧)